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://pf.39.net/xwdt/150707/4651571.html 映象网讯(记者李昌/文图)近日,音乐人一泽万,为缅怀袁隆平而改编的流行歌曲《稻因你而香》,登上抖音热搜。“是你让人们不再饥饿,金黄把苍白埋没”等金句,让网友感动之余纷纷传唱。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轻网友却留言:“饿着点健康”,“不知道啥是饥饿”,颇让人哭笑不得。 其实忍饥挨饿并不是很久远的事,上两辈人都曾深受其害。今日,映象网将寻访三位有代表性的“饥饿患者”,用他们的讲述,来了解袁老爷子带领老一辈人对抗饥饿的历程。 舔碗经历写进身体基因 对于84岁的棉纺厂退休干部王全礼而言,饥饿就是见到吃完饭的碗,还忍不住要舔一遍。 “尤其是豫西地区,舔碗可以说是家家户户的日常。”王全礼说起年轻时一个邻居家里令人头皮发麻的回忆,一个刚嫁到本村年轻小媳妇儿,由于不好意思当着一家人的面舔碗,回到屋里便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打。从那时起,当年的小媳妇儿,现在已经成了四代子孙的老奶奶,都一直保持着这个太不优雅的习惯。 20郎当岁那几年,饥饿感对王全礼而言,尤其刻骨铭心。家里兄弟三个,都是最需要能量的年纪,却终日因肚子空空而浑身乏力,为了省劲,全家人也不怎么说话,死气沉沉的。 “饥饿是什么感觉?就是身上每块肌肉都像海绵一样,迫切的呼唤着任何可以填饱的东西。”王全礼说,为了维持生存,有时候不得不吃一些树皮。在经过一次次对比后,王家兄弟发现,榆树皮是所有树皮里最好吃的。“榆树皮分里外两层,外皮剥掉,内皮煮好后剁成黄豆大小,就可以嚼了,”王全礼的表情有些复杂:“这种树皮吃了对身体损害不大,比较好拉出来。” 22岁那年的11月份,黄河滩旁那件关于饥饿的非典型经历,让王全礼印象尤其深刻。那时节,南飞的大雁恰在黄河滩旁驻足,由于它们所到之处,都是吃的麦苗,所以村民们经过一番争论后认为:雁屎能吃!于是一天清晨,他们将大雁半冻着的排泄物取回家,烧开后如同吃粥般咽了下去。 很多年后,当初的亲历者重聚回忆起此事,笑言:“现在想想,雁屎还是有机的哩。” 而王全礼在“抗饥”路上正苦苦挣扎的五十年代初,年8月,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,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工作。在前往安江农校前,他对自己的朋友说: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,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,不让老百姓挨饿。”他的这句壮志豪言成为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。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,他一边给孩子们传播知识,一边研习“植物遗传学”,为他之后研究杂交水稻打下了基础。 饥饿是一枚小小的粮票 现年68岁的郑州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刘罗友(应受访者要求改为化名)表示,饥饿是一枚小小的粮票。 他的少年时期,似乎只有关于一种食物的记忆,就是红薯。一天三顿的饮食,就是关于红薯的三部曲:早上,红薯汤;中午,红薯面条;晚上,炒红薯面。 这样重度依赖单一食材的后果,就是,吃得“往嗓子眼反酸水,胃里像喝酒一样烧得慌”,以至于后来参加工作后,刘罗友拒绝再吃一口红薯。 食物不仅单一,要命的是还限量,每家每户按人头分发粮票。成年人正常每人每月发24.5斤粮票,体力劳动强度大些的发26斤粮票。而少年儿童则根据年龄大小,分发每月14-19.5斤粮票。 刘罗友记得,有一个时期,自己每天定量拿到7两粮票。如何“科学”的分配这些定额粮票才最扛饿,让同学们反复磋商讨论。“试过一三三(早一两,午三两,晚三两),三三一,二三二等各种组合,发现基本上尿几回之后,肚子里都是空空如也。” 而六十年代的王全礼在焦作戏剧团担任团支部书记。当时最大的困扰,就是剧团的武生由于吃不饱饭而难以完成演出动作。王全礼找遍了关系,终于用粮票换到一些月饼渣、和饼干渣。“冲水后喝下去,很美味,”他笑着点评:“油很大,能扛饱。” 在当时,刘罗友和王全礼还不知道的是,能量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得到解决。年7月的一天,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饱满的特殊水稻,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。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,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,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。但他的想法被无数人嘲笑为“不懂遗传学”。袁隆平没有放弃,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实践之路。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,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,经人工授粉,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。 人人琢磨丰富食物品类 身为体验过挨饿的最后一拨儿人,71年生人的河南省餐饮协会副会长侯占伟的记忆,则多了一些喜剧色彩。 70年代,还是开封通许县孙营镇一名儿童的侯占伟,他的饥饿记忆更多与食物单一有关。 每天回家,头等大事就是
|